图片名

全国服务热线:18373856666 18684899331

hth官方:《中国金融》|单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行业自律

发布时间:2024-03-18 06:13:09   来源:hth官方

产品详情

  行业自律是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撑,是数字金融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助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方面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白准确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将发展数字金融作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推动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重要战略任务。包容、平衡、安全、健康的数字金融生态建设是各方主体的共同责任。行业自律是行政监管的有益补充和有力支撑,是数字金融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助力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方面责无旁贷,大有可为。

  数字金融是与数字化的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是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等从业机构依托数字技术、数字渠道和数字基础设施,实现金融服务、业务模式等方面的数字化创新。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从业机构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数字金融制度框架和治理体系更完善。随着网络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顺利完成和平台企业金融业务转入常态化监管,非银行支付、互联网贷款、互联网保险等数字金融重点业务的监管规则逐步完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证券期货业科技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深入实施,金融科学技术创新监管工具、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等中国版“监管沙盒”覆盖的机构、业务和技术范围不断扩大。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隐私计算、金融数字化能力、金融数据中心等数字金融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完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国人民银行推出的金融科技产品认证、中国证监会开展的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备案等管理机制运行更加成熟。

  二是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人民银行深入开展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提出50项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银保监会出台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银行保险机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行动指南。在金融管理部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广大金融机构通过“练内功”与“借外力”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战略制定、机制建设、科技布局、流程优化、渠道建设、人才引培等重点工作,推动数字化转型向纵深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毕马威中国2023年7月面向全国范围内250家金融科技企业高管开展的问卷调研,与2021年相比,2023年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进度的评估得分均有所提升,其中,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总体上走在前列,评估得分最高,为3.6分(满分为5分)。有关数据显示,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已超过97%。

  三是数字金融新业态新模式呈规范发展态势。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稳妥有序推进,截至2022年底,我国流通中的数字人民币余额达136.1亿元,试点场景已超130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非银行支付已成为提升消费者支付便利度、畅通国民经济血脉的重要手段,截至2022年底,我国非银行支付法人机构达201家,2022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约为10241亿笔,金额超过337万亿元。互联网保险快速发展,退货运费险、快递延误险、账户资金安全险等特色险种满足了用户高频化、碎片化的日常保险需求,2022年全年互联网财产保险、互联网人身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分别为988亿元、2875亿元。以数字供应链金融为代表的产业数字金融迎来发展新机遇,供应链票据融资、仓单融资、票据贴现等数字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助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产业质效。

  四是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形成“百花齐放”格局。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初步统计,截至2023年底,纳入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督管理工具测试的创新项目已达245个,其中,42.9%的项目应用了3种及以上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占比分别达73.9%和71.8%,区块链、隐私计算、物联网应用占比分别为18.4%、11.4%、11.0%,应用程序接口、数字认证、可信执行环境、卫星遥感等技术也有所应用,涉及场景主要包括中小企业融资、涉农融资、供应链金融、支付结算、资金管理、风险防控、客户服务等。同时,纳入证监会长期资金市场金融科学技术创新试点的创新项目已达77个,绝大多数项目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隐私计算等先进数字技术应用,应用场景主要包括证券结算、电子签约、债券估值、交易处理、风险防控、投资者保护等。

  五是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建设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发力的数字金融素养建设格局逐渐形成,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最新内容已陆续纳入金融素养调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金融消费者权益日等活动,金融知识网站、贷款计算工具、财商在线测试等数字化金融教育工具不断丰富,网络金融诈骗、违规网络营销、虚拟货币交易、金融“黑灰产”侵扰等领域的风险提示及时有效。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联合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基于全国范围内11.6万份有效网络问卷的调查数据,我国消费者数字金融素养平均得分为70.4分(满分为100分),在拥有手机银行的受访者中,超过95%的受访者能够熟练查看手机银行账户余额、支出明细和进行转账操作,58%的受访者能够通过线上渠道进行投资理财,超过50%的受访者能够掌握个人隐私保护等数字金融知识。

  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数字金融发展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挑战。比如,不同规模和类型的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存在不平衡,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陷入了业务经营和数字化转型“双重焦虑”;网络金融诈骗、非法代理维权、仿冒金融App等金融“黑灰产”活动有所冒头,数字金融市场正常秩序受到冲击;金融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行业协同应对机制供给不足;数字金融创新与治理平衡难度较大,“监管沙盒”等创新监管工具应用有待持续深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在广大会员机构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监管导向、行业需求、社会期盼,在促进数字金融规范健康发展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自律探索。

  一是着力促进数字金融服务渠道安全合规。随着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的广泛普及,金融服务渠道正在加速脱离线下营业网点等实体媒介,金融消费者通过移动金融App等非接触方式获取金融服务已成为常态,这也导致用户资金和敏感信息更多地暴露在数字网络空间之中。鉴于此,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不断健全移动金融App自律备案管理机制,探索通过情况通报、外部评估、发送警示函等方式将自律管理工作做深做实做细,助力提升移动金融App安全管理水平。截至2023年12月底,2429款移动金融App完成备案,全年依托备案管理系统进行备案App版本更新提醒超过1900次,发送钓鱼仿冒提醒超过2000条。

  二是着力营造诚信健康的数字金融市场环境。针对网络金融诈骗、非法代理维权、仿冒金融App、反催收联盟、有组织逃废债、征信修复等金融领域“黑灰产”活动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复杂化、隐蔽化、扩散化等新特征,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坚持金融为民理念,主动响应行业需求和社会诉求,发布防范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违规代理维权风险、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协同相关提示和倡议,引导广大从业机构共同维护行业秩序,提醒金融消费者远离“黑灰产”活动,组织从业机构深入开展贷后催收风控指引、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应对异常维权指南、金融领域维权信息网络发布指引等相关标准规范研制,探索建立“黑灰产”信息共享和不良网络信息快速处理工作机制,设计发布行业消保宣教品牌标识,征集共享应对金融“黑灰产”典型案例,多措并举助力净化数字金融市场环境。

  三是着力加强数字金融政策宣贯和行业研究。为做好数字金融领域相关监管规则和政策措施的宣贯传导,提升从业机构政策理解能力和行业交流水平,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及时响应行业共性需求,围绕金融数据合规应用、产业数字金融、移动金融App创新实践、互联网金融反洗钱、数字金融消费者保护等重点难点议题,开展专题业务培训、座谈研讨、会员高管交流等多样化活动。发挥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平台优势,组织行业力量围绕互联网助贷业务、金融科技企业发展、数字金融素养建设、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指数、建材行业转型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法律合规、动产融资金融仓平台技术等主题发布多项研究成果,为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

  四是着力推进数字金融自律标准体系建设。面对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客户覆盖面日益广泛的情况,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本着“急用先行、共性先立、滚动完善”的工作原则,扎实推进数字金融标准化建设,牵头组织研制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个人网络消费信贷、个人身份识别和智能风险防控技术要求、金融行业开源软件测评等方面国家标准4项,发布实施消费金融数字化发展、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反洗钱应用、小微企业经营者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价、网上银行赋能银行服务渠道转型、网上银行服务用户体验等方面的团体标准14项。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指导下,组织开展网上银行服务、移动金融App、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应用、智慧金融服务等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评估工作,以高标准助力数字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新阶段面对数字金融发展的战略机遇和现实挑战,建议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多方协同,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数字金融产业生态。鼓励产学研各方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和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通过联合实验室、合作课题组等形式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依托信息共享、产用对接等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科技公司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合规开展合作赋能。科学合理建设产业园区、孵化器、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积极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知识产权、风险投资、创业孵化、职业培训、人才认证等配套专业服务。同时,凝聚多方合力协同治理金融领域“黑灰产”活动,共同维护规范健康的数字金融市场秩序。

  二是进一步夯实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务实推进5G网络和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在金融行业的规模化部署,优化绿色、智能、高可用的金融数据中心建设布局,完善高速泛在、安全可靠的金融网络通信体系,加快云管边端高效协同、弹性部署的新型算力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扩大支付网络和工具覆盖面,加强公共征信和市场化征信机构的协调互补,着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征信体系,综合运用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推动金融、税务、司法、市场监管等领域数据安全融合应用,夯实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支撑。

  三是进一步加快数字金融素养建设。深化数字金融素养的理论框架、核心要素、评估指标等基础研究,支持行业协会、高校智库按业态、客群、知识类型等主题组织开展专项调查。以“一老一少”、新市民、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等群体为重点,进一步丰富知识培训、风险提示、素养测评等措施,持续推进金融教育工具数字化建设,并注重发挥线下宣教渠道的兜底保障作用,助力消费者增强契约精神、诚信意识和数字金融知识储备。同时,探索建立数字金融教育监测评估机制,科学评估数字金融教育效果,不断优化金融教育资源配置方向。

  四是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治理水平。深入总结吸收前期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以数字金融业务规范、金融数据安全、金融科技伦理等为切入点,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监管规则和自律规范,建立健全贯通业务、数据、技术的数字金融制度规则体系。积极地推进跨部门风险会诊、创新监管试点、安全评估认证、监管责任归属认领、兜底监管等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涵盖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五位一体”的数字金融治理工具体系,实现数字金融领域“创新看得清、模式穿得透、风险控得住、权益护得了”。■

相关产品